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心血管常見關鍵101問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二版)
作者:
楊克平 、杜友蘭
分類:
醫療•保健
/
醫療健康
出版社:
偉華
出版日期:2005/7/1
ISBN:9576405181
書籍編號:kk0032387
頁數:687
定價:
700
元
優惠價:
95
折
665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二版)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本書自安寧與緩和療護之源起、發展至未來展望;自生活至死亡;自生理症狀至心靈社會之困擾;自法律至倫理;自組織與行政至教育與研究,涵蓋層面既廣且深,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並蒐集國內外之最新資料,其目的無非是滿足我們對安寧與緩和療護教育之使命感。 ※新版特加入「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序楊克平老師等學者所合著「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係第一本有關「安寧與緩和療護學」學術性中文教科書。這本書不只涵蓋「安寧與緩和療護」發展歷史、理念進展、中外生死觀念、倫理與法律相關課題、行政與運作,還包括癌症、愛滋病及小兒等臨終照護與實務。本書不只提到末期疾病的身體與生理照護,也包含心理與靈性層面之關懷與療護,更展現了安寧與緩和療護特有的四全照護,即全人(身 、心、靈)、全程、全家與全隊之醫療照護。 本書另一項特點是楊克平老師對安寧與緩和醫療之特殊了解,參考國內、外有關書籍與雜誌,寫出條理、井然有序的內容,還結合大陸學者鄭曉江教授,與國內中榮放射腫瘤科翁益強醫師及社工組長秦燕等精英,從各專業角度闡明分工合作、團隊分享之成功精神,對將要踏入此團隊者提供最佳的資訊與服務,也對已踏入之團隊成員注入強心劑。 近代「安寧與緩和療護」始於英國桑德斯醫師,於1967年6月24日所設立於倫敦的「霍克里斯多福安寧院」。在台灣,當馬偕紀念醫院於1990年2月5日成立全台灣第一間「安寧病房」,台灣就成為全世界第十八位有「安寧療護」的國家。這幾年,十幾間「安寧療護」相關醫院病房陸續開辦,也有三個相關基金會 、各一協會及醫學會成立,對「安寧與緩和療護」之推展確實盡了不少心力。但社會上仍存在「安樂死」的熱烈討論,把「死亡」當成禁忌與傳統束縛、把「安寧病房」看成「死亡病房」之偏差心理。凡此種種 ,皆需要更多學者與專家協助「安寧療護」參與者及大眾,共同打破死亡禁忌,了解「善終」、「臨終」與「死亡」之真正定義與正確意義。事實上,「安寧病房」或「緩和病房」主要作為是急慢性症狀控制、減輕痛苦,及滿足末期病患身、心、靈之需求,徹底尊重生命尊嚴、尊重瀕死病人的權利、重視生命品質 ,幫助病患平安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因此,「安寧與緩和醫療」不是「安樂死」,而是「安樂活」,是活到最後,非等死,等到最後,是讓生死兩相安、兩無憾。 「安寧與緩和療護」是一項理念與運動,更是一項新興的醫療學科。需要更多人投入相等專科領域,彼此學習與探討,更需要由國外發展借鏡,配合本國文化與俗情,發展本土化之相關療護,除了理念、實務與研究,學術與教育更缺一不可,感謝楊克平老師等在繁忙中寫此大作,嘉惠專業人員、學生及大眾。 好人要表揚,好書要宣揚,謹以本序文樂向楊克平老師等作者及本書致敬。 中華安寧照顧協會創會理事長 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暨安寧療護資深醫師 「生命如花籃──教孩子認識生與死」作者 鍾昌宏 謹識 目錄第一部分 概念 第一單元 緒論 第1章 再思緩和療護(摘錄) 楊克平 第一節 緩和與末期照護 第二節 治療與照護 第2章 緩和療護意義之變化史 楊克平 第二單元 安寧與緩和療護概念 第3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理念 楊克平 第一節 定義與目的 第二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之原則 第三節 緩和療護與急性照護 第四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之收案準則 第五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之型態 第4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之源起與發展 楊克平 第一節 安寧療護之歷史根源 第二節 近代安寧療護之發展史 第三節 我國安寧療護之發展與展望 第5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之特性 楊克平 第一節 多科際間之團隊 第二節 療護之持續性 第三節 療護之整體性 第三單元 生與死 第6章 臨終病患的生活與品質 楊克平 第一節 臨終病患多樣化的生活需求 第二節 生活品質之概念 第三節 癌末病患之生活品質與其干擾症狀 第四節 護理在提昇病患生活品質上之功能 第7章 死亡之概念與過程 楊克平 第一節 死亡之尊嚴 第二節 死亡之本質 第三節 死亡之形象 第四節 醫學上所謂的「善終」 第五節 死亡與瀕死之原因 第六節 意識狀態之改變 第七節 呼吸型態 第八節 臨終前之身體變化 第九節 死亡時間之預測 第8章 中國人的生死觀與態度 鄭曉江 第一節 中國傳統的死亡智慧及其現代價值 第二節 現代人對死亡恐懼之特點與其原因 第三節 免於死亡焦慮與恐懼之道 第9章 西方世界的生死觀與態度 楊克平 第一節 西方傳統社會的死亡觀 第二節 西方社會的死亡相關經驗 第三節 現代西方社會中的死亡體系 第二部分 實務 第四單元 癌症與愛滋病 第10章 癌症 翁益強 第一節 癌症生物學 第二節 癌的發生 第三節 癌症之診斷 第四節 癌症之治療及選擇 第五節 預後 第六節 癌症之預防 第11章 愛滋病與其照護 楊克平 第一節 照護愛滋病患所面臨的挑戰 第二節 愛滋病毒感染 第三節 愛滋病的傳染與流行 第四節 愛滋病患常見的症狀與處置 第五節 愛滋病患之緩和療護需求 第六節 愛滋病患的防護與照護原則 第五單元 生理層面 第12章 疼痛 余幸澄 第一節 癌症疼痛的生理機制 第二節 疼痛評估與處理原則 第13章 癌症疼痛控制:藥物性處置 余幸澄 第一節 癌症疼痛的給藥原則 第二節 非鴉片製劑 第三節 鴉片製劑 第四節 鴉片製劑的給藥原則 第五節 鴉片製劑的給藥途徑 第六節 鴉片製劑的副作用與治療 第七節 耐受性、生理依賴、成癮 第八節 藥物相互作用和代謝障礙 第九節 對鴉片藥劑治療無效的疼痛 第十節 安慰劑 第十一節 輔助性止痛藥 第十二節 其他疼痛的處置 第14章 疼痛控制:非藥物性處置 余幸澄 第一節 物理方法 第二節 認知方法 第15章 腸胃系統問題之照護 杜異珍 第一節 味覺異常 第二節 口臭 第三節 口腔疼痛 第四節 口乾症 第五節 吞嚥困難 第六節 厭食 第七節 噁心與嘔吐 第八節 打嗝 第九節 腸阻塞 第十節 便秘 第十一節 腹瀉與直腸分泌 第16章 呼吸系統障礙之處理 翁益強 第一節 呼吸系統障礙之病理機轉 第二節 呼吸系統障礙之症狀與病因 第三節 針對呼吸系統障礙原因之處理 第四節 呼吸系統障礙症狀之處理 第五節 輔助性治療 第六節 結論 第17章 神經系統障礙之處理 翁益強 第一節 神經系統障礙之問題 第二節 神經系統障礙之病理機轉 第三節 神經系統障礙之檢查 第四節 神經系統障礙之症狀與處理 第18章 皮膚問題之照護 杜異珍、翁益強 第一節 壓瘡 第二節 皮膚搔癢 第三節 帶狀疹 第19章 其他常見之症狀 杜異珍、翁益強 第一節 癌末病症處理的原則 第二節 其他常見症狀之病理機轉與處理 第20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患者之營養照護 何麗齡 第一節 營養狀況評估 第二節 營養素需求量 第三節 進食方式的選擇 第四節 各種不適症狀之飲食配方 第六單元 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 第21章 心理社會層面 秦 燕 第一節 臨終患者及家屬之心理社會需求 第二節 告知、溝通與諮商技巧 第三節 同理心的運用 第四節 性與親密行為 第五節 認識悲傷 第六節 悲傷輔導 第七節 社會資源的認識與運用 第八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志工訓練與運用 第九節 支持團體與自助團體的成立與應用 第22章 靈性層面之照護 楊克平 第一節 臨終患者的靈性需求 第二節 定義 第三節 靈性照護 第四節 靈性照護上的宗教層面 第五節 護理人員在靈性照護上的角色與照護模式 第六節 靈性照護的原則與技巧 第23章 瀕死兒童之臨終照護 毛新春 第一節 兒童死亡概念之發展 第二節 兒童的靈性發展 第三節 兒童對瀕死與死亡的反應 第四節 瀕死兒童的靈性需求與照護 第五節 癌症臨終病童之特別需求與照護 第七單元 倫理與法律議題 第24章 倫理要義與基本原則 楊克平 第一節 倫理學 第二節 自主的原則 第三節 行善的原則 第四節 不傷害的原則 第五節 公正或正義的原則 第25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相關之倫理議題 楊克平 第一節 誠信與真相的告知 第二節 知情同意 第三節 保密的原則 第四節 自動離院 第五節 醫病關係 第26章 生死相關之倫理議題 楊克平 第一節 臨終患者的權利 第二節 CPR與DNR 第三節 預立醫療指示 第四節 醫療決定的優先順序 第五節 自殺與安樂死 第六節 結論 第八單元 安寧與緩和療護行政 第27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組織與組成 楊克平 第一節 安寧療護組織結構 第二節 我國安寧療護之組織型態 第三節 安寧療護團隊的組成 第28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品質 楊克平 第一節 醫療照護品質之概念 第二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品質之理念 第三節 安寧療護品質管理之基本要素 第四節 安寧療護品質計畫之實施 第五節 影響安寧療護品質計畫實施之因素 第29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工作人員之壓力與調適 楊克平 第一節 壓力與其反應 第二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工作之壓力 第三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工作的壓力調適 第四節 同儕支持團體 第五節 結論 第九單元 安寧與緩和療護之現況與展望 第30章 居家安寧與緩和療護 杜友蘭 第一節 居家安寧療護的本質 第二節 居家安寧療護機構的模式 第三節 居家安寧護理過程 第四節 居家安寧療護的倫理問題 第五節 居家安寧療護人員工作途徑──家庭訪視 第六節 居家安寧療護能提供給獨居的病患嗎? 第31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教育 杜友蘭 第一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教育的本質 第二節 護生和護理人員的安寧與緩和療護教育 第三節 醫學院學生和醫師的安寧與緩和療護教育 第32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研究 杜友蘭 第一節 閱讀有關安寧與緩和療護的研究 第二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研究步驟 第三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研究內容 第四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研究──質性及量性研究 第五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文獻及研究發表 第六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研究的挑戰 第33章 安寧與緩和療護之未來展望 杜友蘭 第一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發展之障礙及未來應有方向 第二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護理人員之資格審核 第三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之教育趨勢及建議 第四節 安寧與緩和療護之未來研究方向楊克平 (兼總校閱/主編) 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護理哲學博士 美國喬治亞醫學院護理行政碩士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理學士 經歷 國軍816醫院護理部主任 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講師 榮總護理雜誌社編輯委員會主編 台中榮民總醫院護理品質評鑑組暨護理研究發展組組長 台中榮民總醫院護理部督導長 台中榮民總醫院醫療品質審議委員會執行督導長 現職 天主教耕莘護理專科學校校長 中山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暨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中華民國護理學會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醫療品質協會護理品質委員會執行祕書 杜友蘭 學歷 美國猶他大學護理哲學博士 國防醫學院社會醫學研究所公共衛生碩士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理學士 經歷 國防醫學院社會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美國威斯明斯特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 1997年榮獲威斯明斯特大學優良學術著作獎(得獎者僅一名) 1999年榮獲威斯明斯特大學優良教學獎(得獎者僅一名) 1999年榮膺全美大學年度優良教授候選人(將選出之得獎者僅一名) 1999年榮膺美國西區護理學術學會榮譽會員 現職 美國威斯明斯特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毛新春 學歷 韓國建國大學教育碩士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理學士 經歷 基隆海軍醫院護士、護理長 德育護專助教 康寧護校教師兼教務主任 韓國延世大學兼任講師 中國醫藥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暨護理研究所副教授 現職 輔仁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 鄭曉江 學歷 江西大學哲學系學士 經歷 南昌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暨古籍研究所所長 現職 南昌大學哲學系教授暨南昌大學學報總編 江西省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副會長 杜異珍 學歷 國防醫學院社會醫學研究所公共衛生行政學組碩士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理學士 經歷 陸軍805總醫院護士、護理長 陸軍803總醫院行政軍醫 台中榮民總醫院護理長 現職 台中榮民總醫院護理部督導長 翁益強 學歷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學士 經歷 1998年英國倫敦安寧療護研習 1998年台灣安寧療護醫師進階研習 現職 台中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暨居家安寧療護負責醫師 秦 燕 學歷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士 經歷 彰化基督教醫院社會工作員 台北榮民總醫院社會工作員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理事、常務理事、理事長 1985年美國新墨西哥大學附設醫院研習 1985年美國新墨西哥榮民醫院訓練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理事 現職 台中榮民總醫院社工室組長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理事 彰化縣社會工作師公會常務監事 余幸澄 學歷 台灣大學護理學系理學士 經歷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護士、護理長 現職 台中榮民總醫院護理長 何麗齡 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食品營養研究所進修碩士課程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學士 經歷 台中榮民總醫院營養師 現職 台中榮民總醫院營養室副技師兼組長
對症下飯!癌症治療飲
免疫逆轉,癌症治療新
吃出好腎力:營養師的
你的心,分秒必爭:心
他的癌細胞消失了【時
背痛自救聖經:美國骨
天天好眠,夜夜修復:
刀鋒下的溫柔:慈濟整
.Good Ener
70%的人都有自律神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