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Rooted in My City: Hong Kong Literature from the Postwar Years to the 2000s)
作者:
陳智德(CHAN Chi Tak)
分類:
文學
/
文學綜論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2019/6/28
ISBN:9789570852813
書籍編號:kk0490586
頁數:632
定價:
620
元
優惠價:
79
折
49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Rooted in My City: Hong Kong Literature from the Postwar Years to the 2000s)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Rooted in My City: Hong Kong Literature from the Postwar Years to the 2000s) 內容簡介 了解香港文學,必須從這本開始! 香港文學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回顧、論述戰後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陳智德的《根著我城》以文學史架構為綱的系統論述,主要論及的作家包括望雲(張吻冰)、趙滋蕃、張一帆、阮朗、曹聚仁、徐訏、力匡、舒巷城、楊際光、馬朗、蔡炎培、劉以鬯、西西、梁秉鈞(也斯)、鄧阿藍、洛楓、董啟章、潘國靈、謝曉虹;也旁及符公望、黃雨、沙鷗、葉靈鳳、陳君葆、何達、唐君毅、林以亮、夏侯無忌(齊桓)、司馬長風、吳煦斌、松木(蔡振興)、戴天、馬覺、崑南、盧因、陳冠中、葉輝、游靜、馬國明、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鍾玲玲等。 書中論及的作品始自戰後初期黃雨、符公望的左翼詩歌、1950年代趙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說,下迄2007年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等;亦從報刊研究角度分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七○年代雙週刊》、《越界》、《香港文學(雙月刊)》、《今天•香港文化專輯》等刊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史位置,探討議題含括左翼詩歌、反共小說、寫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有關方言詩歌、自我改造、新民主主義文藝等概念,是陳智德無間斷地從事香港文學研究二十年成果的階段性總匯。 陳智德在《根著我城》一書討論香港文學的不同之處是本土意識的不同面向。1930年代至2000年代多種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香港文學的本土意識,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方向,而本土意識並不等於對地方人事的肯定,也可以包括對地方的否定和批評。因應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狀況,認識香港文學以至台灣文學的個別性發展,才能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全局,因此本土並不狹窄,反而是通往普遍之途,正如抗戰時期的民族形式論爭所提出,地方認同並不與民族認同相矛盾。
作者簡介 陳智德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副研究員等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香港文學、中國新詩、中國現代文學,亦從事文學創作,2012年獲選為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之香港作家,2009年起參與陳國球教授主持之「香港文學大系編纂計劃」,擔任副總主編,2015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家獎(藝術評論)」。著作有《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這時代的文學》、《愔齋讀書錄》、《抗世詩話》、《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另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文學史料卷》、《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一》、《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葉靈鳳卷》、《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等。
目錄 推薦序一 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陳國球──序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 推薦序二 香港韶光,尋找一部準文學史的純境/黃念欣 自序 導論一:本土及其背面 一、歷史淵源的對應 二、本土形式的催生 三、對「失去的國土」的認同 四、否定的否定 五、從本土到他鄉 六、「具香港特色」的本土性 導論二:流動與根著 一、流動:流徙離散與承續轉化 二、根著:失根與「靈根自植」 三、流動中的「根著」 四、「根著」的無力、「流動」的可能 五、根與路徑 第一部 一九四、五○年代之交的文化轉折 第一章 左翼的任務和鬥爭──戰後香港左翼詩歌 引言 一、戰後新形勢 二、左翼詩歌的任務 三、「自我改造」與戰後香港方言詩歌 四、左翼詩歌中的香港 結語:左翼的時代 第二章 一段被遺忘的文藝青年「自我改造」史 引言 一、《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的編者和內容 二、左翼共名的承接 三、從自我改造到革命實踐 結語:文藝青年的「工具化」 第三章 新民主主義文藝與戰後香港的文化轉折──從小說《人海淚痕》到電影《危樓春曉》 一、《人海淚痕》、《危樓春曉》與「新民主主義思想啟蒙運動」 二、《人海淚痕》的地方色彩與社會批評 三、《人海淚痕》與《危樓春曉》的知識份子形象 四、新民主主義文藝與文化轉折 第四章 遺民空間與文化轉折──趙滋蕃《半下流社會》、張一帆《春到調景嶺》與阮朗《某公館散記》、曹聚仁《酒店》 引言 一、《半下流社會》的歷史意識與「半」的定位 二、《春到調景嶺》:烏托邦的追尋與失落 三、「反反共小說」《某公館散記》 四、《酒店》的烏托邦想像 結語:另一種文化轉折 第二部 一九五、六○年代:懷鄉、離散與新語言 第五章 失落的鳥語──徐訏來港初期小說 引言 一、從上海到香港的轉折 二、開筆於上海而在香港完成的《爐火》 三、雙重失落:《鳥語》和《癡心井》 四、拒絕香港化:《過客》 結語 第六章 懷鄉與否定的依歸──徐訏和力匡 一、既線性又循環的時間觀 二、被否定的「現在」和「此地」 三、「再異質化」的空間和「不在場」的現在 結語 第七章 「巷」與「城」的糾葛──論舒巷城及有關「香港的鄉土作家」之議 引言 一、有關「香港的鄉土作家」之議 二、本土自身的遮蔽:〈鯉魚門的霧〉與《霧香港》 三、「城」對「巷」的扭曲:《都市詩鈔》 四、《太陽下山了》的香港處境 第八章 純境的追求──論楊際光 引言 一、精神藏匿的「純境」 二、「純境」的潛背景:〈長夢〉、〈橫巷〉 三、「純境」的內省:〈無思夜〉、〈水邊〉 結語:「純境」的超越意義 第九章 超越放逐──論馬朗 一、馬朗與《文藝新潮》 二、重疊的視角:〈北角之夜〉 三、靜止和斷裂:〈霧港〉 第十章 語言的再造──論蔡炎培 引言 一、蔡炎培、徐速與「密碼詩」論戰 二、〈焦點問題〉的言說方式 結語 第十一章 冷戰局勢下的臺、港現代詩──商禽、洛夫、瘂弦、白萩與戴天、馬覺、崑南、蔡炎培 引言 一、「禁錮」和「孤絕」 二、抗衡的聲音 三、語言的創建 結語:語言的更生 第三部 一九七○至二○○○年代(之一)──「我城」的呈現與解體 第十二章 「錯體」的本土思考──劉以鬯《過去的日子》、《對倒》與《島與半島》 引言 一、南來者的「二次斷裂」:《過去的日子》 二、南來者的本土省思:《對倒》 三、矛盾年代的記錄:《島與半島》 四:結語:關於本土的「對倒式」重新思考 第十三章 本土的自創與解體──從《我城》到《白髮阿娥及其他》 引言 一、認清了「無」之後,重新建立的「有」 二、「有」又還原作「無」 結語:從《我城》到〈解體〉 第十四章 另一種「翻譯」與「寫實」──《剪紙》、《重慶森林》與《烈火青春》 引言 一、《重慶森林》與《剪紙》的音樂 二、《剪紙》、粵劇與「重像」 三、《重慶森林》、《烈火青春》與《剪紙》的政治隱喻 結語:「寫實」與「再現」香港 第十五章 揭示幻象的本土詩學──論梁秉鈞的「香港系列」詩作 引言 一、《中國學生周報》「香港文學問題討論」專題 二、壓抑與尋求:〈北角汽車渡海碼頭〉、〈五月廿八日在柴灣墳場〉 三、揭示幻象的〈影城〉 結語:不易消化的聲音 第十六章 虛實的超越──再論鄧阿藍 引言 一、有關「寫實」的思考 二、寫實的自省:〈兩眼老花──收看青馬大橋煙花匯演〉、〈舊型公屋〉 三、逾越二元對立:〈社工家訪〉 四、〈來到你的靈前〉的文化願景 第十七章 文學、政治與藝術倫理──論《時間繁史•啞瓷之光》 引言 一、藝術倫理的省思 二、介入的無力 三、藝術倫理實踐 第四部 一九七○至二○○○年代(之二):解殖與回歸 第十八章 覺醒的肇端──《七○年代雙週刊》初探 一、「民間載體」與《七○年代雙週刊》 二、刊史、人員及內容 三、《七○年代雙週刊》、學運與「獨立媒體」 四、《七○年代雙週刊》的時政與文藝 五、政治綱領與意識的覺醒 結語 第十九章 解殖之路──後過渡期的民間載體與香港文化 一、《星期日雜誌》和《博益月刊》的停刊 二、香港文化的「民間載體」 三、民間載體的視野:從《詩雙月刊》到《越界》 四、寬容的「本土」:從《香港文學(雙月刊)》到《香港文學》月刊 結語:民間載體的路 第二十章 自我迷城──洛楓筆下的八○年代和九七都市 一、八○年代的氣氛 二、〈愛情連環圖〉的文化省察 三、城市與自我觀照 四、「回歸」的時間:〈當城市蒼老的時候〉 第二十一章 逆向命名──《我城○五》的經典重寫 一、文學經典的重構與改編 二、兩種「逆向命名」的方式 結語:修補斷裂的文化資源 第二十二章 「回歸」的文化焦慮──一九九五年的《今天•香港文化專輯》與二○○七年的《今天•香港十年》 引言 一、回歸與焦慮 二、消失的焦慮 三、對「消失」的抗衡 四、《今天•香港十年》的「極大的焦慮」 五、「逆天」的焦慮 六、「解殖」的弔詭性 結語 第五部 懷舊與遺忘 第二十三章 香港文學的懷舊史──一九五○─二○○七 引言 一、「詩與情感」論戰:林以亮、夏侯無忌 二、針對斷裂的懷舊:徐訏、力匡 三、對香港的懷舊:舒巷城 四、帶矛盾性的懷舊:劉以鬯 五、從一九九七出發的懷舊: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 六、反懷舊:董啟章、鍾玲玲 七、二○○○年代的懷舊:西西、董啟章、陳冠中 結語:懷舊的觀念意義 第二十四章 香港文學的遺忘史──以馬朗為焦點的思考 引言 一、直面「遺忘」 二、馬朗的失蹤與復出 三、梁秉鈞的「馬朗發現事件」 結語:遺忘與抒情 主要徵引/參考文獻
跟著24節氣閱讀:怡
跟著24節氣閱讀:怡
憶鵞湖
厭世古文偵探:學測試
細說金瓶梅:精解三個
字裡行間:華人作家對
字裡行間:華人作家對
擁抱逝水年華:普魯斯
微物與幽情:重讀《紅
虛度年華:世界文豪的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