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越絕書
作者:(東漢) 吳平 撰
《越絕書》,東漢吳平撰(吳平根據前人所著,經考證後輯錄成書,袁康得此書後,蓄意補加《越絕外傳本事第一》置於書首,並隱去吳平之名,從此之後困擾許多考證的學者,更有訛傳是伍子胥所著,經過千餘年來學者不斷考證,現在確認作者只有吳平一人),記述春秋吳、越兩國的稗官野史,上起大禹治水,下迄兩漢,旁及其他諸侯國,本書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吳越春秋》是《越絕書》後續的作品。(引自維基百科) |
![]() |
戰國策
作者:(西漢) 劉向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三十三卷,約十二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縱橫家的實戰演習手冊。本書亦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引自維基百科) |
![]() |
命名開運一日通
作者:龍琳居士
出版社:俊昇印製廠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分類:人文藝坊/宗教、哲學 書籍編號:KE0000020
本書將姓名學的秘訣全部洩漏。以白話的方式表達,清楚易懂。錯誤無用的的偽訣捨棄,以免費篇幅,或害人用錯。將姓名學的兩大重點-「數理」和「用字」完全函蓋,不會執一偏一... |
![]() |
輕鬆讀三國
作者:宋藝海
出版社:有名堂 出版日期:2009/1/19 分類:人文藝坊/社會‧人文‧史地/歷史地理 書籍編號:KE0000021
投入社會生活的戰場前,先讀這一本! |
![]() |
三國志
作者:(晉) 陳壽 撰 (南朝宋) 裴松之 注
《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引自維基百科) |
![]() |
台灣通史
作者:連橫
《台灣通史》(台羅:Tâi-uân Thong-sú)為有關台灣歷史的一部通史著作,作者為連橫,並由其創辦的「台灣通史社」出版。但最初銷售成績並不理想,直到二戰後,中國商務印書館重新刊行此書,才有較大印量。 連橫十三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一部余文儀《重修台灣府志》給他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基於先人家教啟蒙與台灣為日本所佔的雙重動機,自1908年至1918年著手撰寫《台灣通史》,體裁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而成,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終於割讓(1895年)。分為紀4、志24、傳60,共88篇,36卷,約有60萬字,另附表目101項。1920年由臺灣通史社出版發行,這是臺灣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的著作。不過連橫對於台灣民主國的記載,最初以「獨立紀」撰寫,後又改為「過渡紀」以避免爭議。(引自維基百科) |
![]() |
莊子
作者:(戰國) 莊周
《莊子》一般認為是集合了莊子及莊學後人的篇章,整理而成,分為內篇、外篇與雜篇。道教中奉《莊子》為經典,也稱為《南華真經》或《南華經》。 據司馬遷《史記》所載,《莊子》有10餘萬言,由漢至晉之間,都為52篇。今本所見《莊子》則為33篇,7萬餘言,應是郭象作注時所編定。歷代《莊子》注本,以郭象注、成玄英疏最為重要。嚴靈峰所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正、續二編已經多達數百部注本。今人王叔岷所著《莊子校詮》最為精詳。 魏晉玄學稱《老子》、《莊子》、《易經》為「三玄」,為清談的主要典籍。唐代時,《莊子》與《老子》、《文子》、《列子》並列為道教四部經典。 《莊子》標誌先秦散文已經由語錄體發展到了成熟階段,也標誌著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莊子》書分內、外、雜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其要本歸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盪,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方才編定。(引自維基百科) |
![]() |
春秋繁露
作者:(西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共分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卷第十:第三十九篇、第四十篇,卷第十二:第五十四篇」等三篇闕漏,賸七十九篇。由漢代董仲舒所撰。 「繁露」代表聨貫現象。「春秋」為事情、命名等各樣的解說。《春秋繁露》大力宣揚「三綱五常」的道德觀。當中內容包括楚莊王、竹林、考功名、通國身、三代改制、官制象天、堯舜湯武、服制、王道通、天容、天辨在、隂陽位、郊祀等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六·附錄易緯·案語》稱《春秋繁露》是緯書:「蓋秦漢以來,去聖日遠,儒者推闡論說,各自成書,與經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書大傳》、董仲舒《春秋》陰陽,核其文體,即是緯書,特以顯有主名,不能托諸孔子。」(引自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