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易正義
作者:不詳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0 分類:人文藝坊/宗教、哲學/古典哲學理論 書籍編號:KE0000148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 《易經》最初用於占卜,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 《易》原有三種版本:《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於是一般所稱《易經》即指《周易》。 《周易》相傳為周文王主編,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可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於隨時代演變,《周易》的文字含義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不便讀懂,為了註解《周易》,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史記記載為孔子)撰寫了〈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大象)、〈象下傳〉(小象)、〈繫辭上傳〉、〈繫辭下傳〉、〈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著作,統稱《十翼》,後世又稱為《易傳》。廣義的《易經》包括《易傳》在內。(引自維基百科) |
![]() |
史上第一本公案小說
作者:遊戲如來藏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0 分類:人文藝坊/宗教、哲學/ 書籍編號:KE0000146
這本書是為雖然具有佛法概念,卻沒接觸過禪宗的人寫的,因此很多公案都做了一些稍微的解釋,雖然在禪宗來說是一大忌諱,但是以禪宗目前情形來看,倒不如多讓一些人瞭解禪宗,或許還有振興禪宗的希望。 |
![]() |
大佛頂首楞嚴經 易解版
作者:遊戲如來藏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30 分類:人文藝坊/宗教、哲學/ 書籍編號:KE0000144
經書就像是佛法的【使用說明書】之類,就如雖然能背誦各種武功招式,拳經劍譜,如果從來不練,能說是武功高手嗎?又如食譜,不是光看食譜就會飽,看懂了食譜的作法,也要依法煮食物,還要配合自己和家人的口味,不然的話~天天照著【某類食譜】煮,成為【法執】,一般人恐怕也受不了。如何運用經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好好研究清楚,真的是生生世世受益無量無邊! |
![]() |
透視生命超越生死的智慧---禪
作者:符立三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7 分類:人文藝坊/宗教、哲學/ 書籍編號:KE0000143
「本書談的是一種可以透視宇宙生命與超越生死的智慧,也是一種超越宗教與哲學的心靈科學,因為這個心靈的智慧,是人人都可以透過自己觀念的建立與改變去實証的。而這裡所謂的「實証」,在佛學來講,就是「成佛」,在科學上來講,就是自己的身心融入非二元的「最基本微粒子」世界,如此當然就能夠透視宇宙生命中的一切,而且不會再在六道中生死輪迴。其實這就是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王子所發現的宇宙生命中最大的奧秘。」 |
![]() |
史記
作者:(西漢) 司馬遷 撰
《太史公書》,後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中國一本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最初無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記》、《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引自維基百科) |
![]() |
裨海紀遊
作者:(清) 郁永河
《裨海記遊》(又名《採硫日記》),為清朝官員郁永河所著,書中描繪17世紀的台灣風土民情。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冬福建福州火藥庫火災,焚毀火藥50餘萬斤,依規定典守者福州府知府需要負責補齊該差額,實際負責管理火藥庫任務為正五品同知王仲千。因火藥所需硫磺甚為珍貴,福建並無產地,該知府所轄同知王仲千麾下幕賓郁永河自告奮勇前往台灣北部的北投硫磺產地採硫。 郁永河於1697年2月自鹿耳門上陸,經安平城至當時最大城市赤崁城招募工人(今皆屬臺南市)。4月連同郁永河47人動身前往北投硫磺產地。他約二十日到達八里,後再僱用「艋舺」(小舟)前往北投,並在該地採硫(約今北投龍鳳谷附近)將近半年,至10月20日才回福建交差。 裨海記遊該書,即描繪他此趟採硫工作的過程,期間將當時台灣西部,諸如新港、大武郡、(大肚)、沙轆(沙鹿)、牛罵頭(清水)、通霄等地的平埔族與其他原住民的風俗民情做了詳細的描繪。文章中所描寫的康熙台北湖(因1694年康熙大地震所形成)的模樣常為後人所爭論。(引自維基百科) |
![]() |
鄭氏逸事
作者:(清) 郁永河
|
![]() |
番境補遺
作者:(清) 郁永河
|
![]() |
海上紀略
作者:(清) 郁永河
|
![]() |
宇內形勢
作者:(清) 郁永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