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宋宣和遺事
作者:(南宋) 作者不詳
出版社:新絲路網路書店電子書城 出版日期:2013/11/25 分類:文學小說/小說 書籍編號:KE0000168
《宣和遺事》,全名《大宋宣和遺事》是成書於南宋的筆記小說輯錄,結合了多個類型的筆記小說並以說書的方式連貫而成,作者不詳。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該書大概由講述歷代帝王荒淫誤國開始,一直寫到宋高宗定都臨安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靈塗炭的故事,也為寫梁山英雄聚義做了對照。因此成為《水滸傳》的藍本。 《大宋宣和遺事》內容分為十部分:第一部分講中國歷代昏君,一直講到宋徽宗;第二部分講王安石變法;第三部分講宋徽宗任用蔡京;第四部分講宋江等三十六人聚義,最後被張叔夜平定,提供了《水滸傳》的雛型;第五部分講宋徽宗與李師師;第六部分講宋徽宗和道士林靈素的故事;第七部分講東京汴梁元宵節燈會盛況;第八部分講金兵攻陷汴梁;第九部分講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北上;第十部分講康王趙構南渡,建立南宋。(引自維基百科) |
![]() |
聊齋誌異
作者:(清) 蒲松齡
出版社:新絲路網路書店電子書城 出版日期:2013/11/25 分類:文學小說/小說 書籍編號:KE0000170
《聊齋誌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 在文學史上,它是中國文學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 《公孫九娘》反映清初鎮壓起義軍的慘烈,「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於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上官慈悲,捐給棺木,濟城工肆,材木一空。以故伏刑東鬼,多葬南郊。」,堪為史筆。同鄉好友王士禎則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詩)。」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所謂「數奇其才,謂非尋常流輩所及也。」,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欲以五百兩黃金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乾隆年間,余集在整理《聊齋志異》刊刻寫序,指出這部作品在「恍惚幻妄,光怪陸離」之中「托志幽遐」,有「微旨所存」。 《聊齋志異》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馮鎮巒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評點《聊齋》,並稱「當代小說家言,定以此書第一」。(引自維基百科) |
![]() |
孫子兵法
作者:(戰國) 孫武
出版社:新絲路網路書店電子書城 出版日期:2013/11/25 分類:文學小說/文學/國學 書籍編號:KE0000173
《孫子》,又稱《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和《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有個別觀點曾認為今本《孫子》應是戰國中晚期孫臏及其弟子的作品,但是銀雀山出土的漢簡(同時在西漢墓葬中出土《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各一部)已基本否定此說。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引自維基百科) |
![]() |
文心雕龍
作者:(南朝) 劉勰
出版社:新絲路網路書店電子書城 出版日期:2013/11/25 分類:文學小說/文學/文學綜論 書籍編號:KE0000169
《文心雕龍》是中國第一部系統文藝理論巨著,也是一部理論批評著作,完書於中國南北朝時期,作者為劉勰。 《文心雕龍》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精密的批評的書,「體大而慮周」,全書重點有兩個:一個是反對不切實用的浮靡文風;一個是主張實用的「攡文必在緯軍國」之落實文風。劉勰把全部的書都當成文學書來看,所以本書的立論極為廣泛。 《文心雕龍》是劉勰在入定林寺的後期所寫,是「齒在踰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幫助僧祐整理佛經,有學者認為《文心雕龍》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饒宗頤〈《文心雕龍》與佛教〉說:「他的文學理論之安排,卻建築於佛學根基之上。」僧祐所使用的「原始要終」一詞,在《文心雕龍》之中共使用四次。日本學者興膳宏例舉《文心雕龍》與《出三藏記集》的相似處。其實《文心雕龍》全書受《周易》二元哲學的影響很大。 《文心雕龍》共50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4個主要部分。總論5篇,論「文之樞紐」,是全書理論的基礎;文體論20篇,每篇分論一種或兩三種文體,對主要文體都作到「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創作論19篇,分論創作過程、作家個性風格、文質關係、寫作技巧、文辭聲律等問題;批評論5篇,從不同角度對過去時代的文風、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評,並對批評方法作了專門探討;最後一篇《序志》說明自己的創作目的和全書的部署意圖。這部著作雖然分為四個方面,但其理論觀點首尾一貫,各部分之間又互相照應。正如作者在《附會篇》中所說:「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其體大精思,在古代文學批評著作中是空前絕後的。(引自維基百科) |
![]() |
生死場
作者:蕭紅
生死場小說寫於1934年9月,魯迅為其作序。 小說描述了中國哈爾濱附近一個偏僻的村莊在九一八事變前後所發生的種種故事。作者以帶感情的筆調,描寫農民,尤其女性的悲慘命運。全文共有十七節。該小說前半部分曾於1934年4月至6月在《國際協報》的《文藝》周刊上連載。(引自維基百科) |
![]() |
空山靈雨
作者:許地山
許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20世紀上半葉中國作家、學者、基督徒。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落華生)。(引自維基百科) |
![]() |
春桃
作者:許地山
許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20世紀上半葉中國作家、學者、基督徒。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落華生)。(引自維基百科) |
![]() |
孽海花
作者:曾樸
《孽海花》原為金松岑(金天翮,筆名愛自由者)應東京的江蘇留日學生辦的《江蘇》雜誌之約而作,但金松岑不擅長寫小說,只寫了開頭六回,後來曾樸接手續成。原本二人共同酌定全書六十回,曾樸只花了三個月,一口氣寫了二十回,1904年此二十回出版。1907年《小說林》雜誌創刊後,曾樸又續寫了五回(21~25回),以後中輟。1927年《真美善》雜誌創刊,曾樸把原先的21~25回拋棄,自21回重寫,至1930年寫至35回。1931年曾樸回常熟養病,委託常去看望的同鄉張鴻續寫,張鴻把原先的31~35回拋棄,自31回重寫,用兩年的時間寫完30回的《續孽海花》,於1938年在《上海晚報》連載,經過整理後於1941年正式出版。 《孽海花》故事場景廣闊,除了中國本土之外,還遠及德國、俄羅斯等國。當時俄國想吞噬中國東北,清廷外交大臣洪鈞出使歐洲時,入俄人局,重金購得假邊疆地圖,至締約時失地無數,為言官所劾。本部小說的主角即是以洪鈞與賽金花(傅彩雲)為出發點。八國聯軍入北京,清廷西逃熱河,命李鴻章與洋人議和;但因德國堅持慈禧太后以命抵命,和議遂陷入困頓。李鴻章求助於賽金花,向與賽金花有舊交情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疏通,終使辛丑條約的簽定問題順利解決。 《孽海花》全書寫了二百多個人物,從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到達官名流,到下層社會的妓女、小廝、小偷,直至德國的交際場,風靡一時,形成「賽金花熱」。《負暄絮語》說:「近來新撰小說,風起雲湧,無慮千百種,固自不乏佳構。而才情縱逸,寓意深遠者,以《孽海花》為巨擘。」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其「結構工巧,文采斐然」,把它列為清末之譴責小說之一。胡適對此書評價不高,以為:「《孽海花》一書……但可居第二流」。夏志清很佩服胡適的看法。(引自維基百科) |
![]() |
花間集
作者:(五代後蜀) 趙崇祚
為五代時後蜀趙崇祚所纂輯,成集於公元940年,共收錄十多位作家的500多首作品。詞集使用了74種牌調。其中浣溪沙、菩薩蠻、臨江仙與酒泉子使用最多。 花間集對各代詞風影響甚遠。陸遊認為花間集有簡古之致。 《花間集》,詞總集。五代後蜀趙崇祚編。十卷。有廣政三年(940)歐陽炯序。收錄唐溫庭筠、皇甫松、五代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和凝、顧敻、孫光憲、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十八家五百首詞,歐序稱「詩客曲子詞」。溫詞居首,詞風濃豔精美,多詠閨情,開花間一派風氣。韋莊疏淡明麗,能注入個人思鄉懷舊之情,與溫詞並稱,代表集中兩種主要風格。(引自維基百科) |
![]() |
官場現形記
作者:(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晚清譴責小說,共60回。 本書體裁仿《儒林外史》,由一系列獨立人物故事連接而成,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於《世界繁華報》連載,至光緒三十一年止。本書直指封建官僚胥吏習性與官場黑暗腐敗,軍機大臣「華中堂」在京城開個古董店,專門經營賣官生意。整本書幾乎沒有好人,只有壞人,連慈禧太后也承認「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裡來的清官」[1],胡統領奉命赴嚴州剿匪,卻兼程進軍,縱容兵丁「洗滅村莊,姦淫婦女」。李寶嘉更蒐集了當時流傳的「話柄」,然後盡情的謾罵,如:「初次出來做官的人,沒有經過風浪,見了上司下來的札子,上面寫著什麼『違干』、『未便』、『定予嚴參』,一定要嚇得慌做一團……」。卷首有茂苑惜秋生序:「送迎之外無治績,供張之外無材能;……羊狠狼貪之技,他人所不忍出者,而官出之;蠅營狗茍之行,他人所不屑為者,而官為之。下之,聲色貨利則嗜若性命;般樂飲酒則視為故常。觀其外,偭規而錯矩;觀其內,踰閑而蕩檢。種種荒謬,種種乖戾,雖罄筆墨,不能書也!……」(引自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