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林外史
作者:(清) 吳敬梓
出版社:新絲路網路書店電子書城 出版日期: 分類:文學小說/小說 書籍編號:KE0000179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吳敬梓創作的章回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也有人認為最後一回非吳所作),約40萬字,描寫了近二百個人物,更花了他十幾年的時間完成。小說假託明朝,實際描寫了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1750年)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金兆燕官揚州府學教授時,將《儒林外史》刊刻印行,「人爭傳寫之」。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存最早的刻本是嘉慶八年(1803年)鐫刻的臥閒草堂本。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部份人認定為後人偽作。 晚清名士張文虎嗜讀《儒林外史》,同治十二年(1873年),張文虎以「天目山樵」為名開始評點《儒林外史》。張文虎以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杜慎卿厭惡婦人的話出於蕭詧事;《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寫孝子郭力赴西川尋父事,張文虎以為郭孝子原型為李保泰《嗇生文集·胡孝子尋親記》之胡孝子,第三十八回郭孝子噴嚏嚇虎則出於《朝野僉載》。張文虎還考出湯奏的原型為吳敬梓的朋友楊凱,荀玫的原型「疑是姓盧」,平步青進一步指明是盧見曾。 《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託明季,實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康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吳敬梓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或否定書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書,冒名代考,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嚴貢生無惡不作,卻被前任周學台推舉為「優行」;作者無情地鞭撻醜惡事物時,同時也歌頌正面人物,王冕是書中的第一流人物,為人「嶔崎磊落」,庄紹光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頌的。程晉芳在《懷人詩》稱:「外史記儒林,刻劃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運用樸素、靈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語言,撰寫了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胡適形容本書:「……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 《儒林外史》對清朝時期的小說,有很大影響,儘管此書一開始並無預先設計的結構。又如胡適所言,「這部書是一種諷刺小說,頗帶一點寫實主義的技術,既沒有神怪的話,又很少英雄兒女的話。況且書裡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談什麼舉業、選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說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廣」。對鞭笞社會不公,提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義。並且,對現代諷刺文學有深刻的啟迪。《儒林外史》另一特色是結構鬆散,沒有貫穿首尾的主幹,「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 夏志清在《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第六章《儒林外史》談到「儘管《儒林》算是一部重要的反映文人學士的小說,但如果從作者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熙熙攘攘的世界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描繪這方面來看,它似乎更應是一部風俗喜劇。」胡適認為後來的晚清譴責小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傳》,都是繼承《儒林外史》的餘緒。(引自維基百科) |
![]() |
三國演義
作者:(元末明初) 羅貫中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古代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 演義以史為據,以儒家思想為本,強調「忠義」;著重描寫戰爭,講述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漢及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百餘年間歷史,刻畫了眾多英雄人物。該書敘事「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虛實結合,曲盡其妙。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有言曰:「演義一書之奇,足以使學士讀之而快,委巷不學之人讀之而亦快;英雄豪傑讀之而快,凡夫俗子讀之而亦快。(引自維基百科) |
![]() |
西遊記
作者:(明) 吳承恩
《西遊記》,又名《西遊釋厄傳》,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三藏師徒五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來,西遊記被改編成各種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等,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出現了以孫悟空與紅孩兒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眾多,數量驚人。(引自維基百科) |
![]() |
詩經(毛詩)
作者: 佚名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六篇。沒有內容的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和由儀),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正式使用《詩經》,應該起於南宋初年-屈萬里)。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引自維基百科) |
![]()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作者:(清) 吳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又名《晚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由筆名「我佛山人」的晚清吳趼人所作的長篇章回小說。 全書由「死裡逃生」在市集上碰到一位大漢賣「九死一生」的筆記展開序幕。「九死一生」是這部小說的第一人稱主人翁,由於其認為在亂世中能夠僥倖活著實在是九死一生,因以此為號焉。一開始時主人翁為父奔喪,但家族的長輩與父親的友人卻覬覦他家的財產。所幸受到一位官人的幫助,並與之結交,之後便在他手下經商,遊遍中國各地,藉此描寫當時亂世的總總現象,最後終於經商失敗。書中刻意誇張人性的醜惡,尤其著重於洋場與官場,有些部分未免過度是一敗筆,但也是晚清譴責小說多少帶有的通病。(引自維基百科) |
![]() |
浮生六記
作者:(清) 沈復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今蘇州)作家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清朝王韜之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六卷只剩四卷,交予上海主持《申報》尊聞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因四卷寫於1808年,所以書成當在此後。由書的回目知道五六兩卷分別是記在琉球的經歷,和對養生之道的認識。後來趙苕狂同鄉發現了佚失的五六兩卷,但真假不知。「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引自維基百科) |
![]() |
李清照詞全集
作者: (宋) 李清照
李清照前後期作品風格大異。宋室南渡之前,李清照生活美滿,作品熱情活潑,明快天真,多寫少女生活的無憂無慮,以及婚後的離別相思,充分表現女性閨閣的感情。宋室南渡之後,丈夫病死,又逢國家破亡,都一一映入詞作之中,李清照多寫顛沛流離之苦,孤獨無依之悲,纏綿淒苦,而入於深沉的傷感。 李清照前期詞風婉約,委婉含蓄。後期因歷經國破家亡、喪夫等之痛,詞風轉為孤寂淒苦。作詞特點為音律和諧,善於白描,刻畫細膩,形象生動,比喻貼切,用典妥貼,善用疊字、疊句和對句,喜以淺白之字和尋常之語入詞,淺近自然。(引自維基百科) |
![]() |
世說新語
作者:(南朝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等等,共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當時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門閥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清楚地見識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引自維基百科) |
![]() |
古文觀止
作者:(清) 吳楚才、吳調侯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才、吳調侯叔侄兩人選編和注釋的一部文言散文選集,編選此書的目的是「正蒙養而裨後學」,作為家塾訓蒙讀本,也是清以來最流行的散文選本之一。古文觀止成書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問世以來,流傳甚廣,雅俗共賞,影響非常廣泛。書中選編了上啟東周下至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作品,其中絕大多數為古文,個別為駢文中的經典作品,作品題材涉及史傳、策論、遊記、書信、筆記等,由於古文觀止入選作品題材廣泛、代表性強、語言簡潔易明,篇幅短小精髓,言辭優美,非常適合初涉文言文的兒童,因而一經出版便非常流行,成為文言文教學的經典教材,至今在大中華地區中學文言文教材中,仍有很多篇章由此書輯錄。(引自維基百科) |
![]() |
老殘遊記
作者:(清) 劉鶚
出版社:新絲路網路書店電子書城 出版日期:1903年 分類:文學小說/小說 書籍編號:KE0000127
《老殘遊記》,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清代劉鶚(1857年—1909年)著,共有正編20回,續集9回,外編殘稿1卷,敘述江湖醫生老殘在遊歷所見所聞所為,文筆生動,大受好評。本作也是劉鶚唯一的小說作品。 1903年《老殘遊記》最早刊於《繍像小説》,作者署名「洪都百錬生」,或署「劉鐵雲」、 或署「丹徒劉鐵雲」。自1903年至2003年以來,《老殘遊記》印行的中文版本共有186種[4]。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劉鶚的《老殘遊記》、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引自維基百科) |